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它是一种家庭教育。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养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该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在本次主题讲座中,宝贝来吧学能中心希望通过老师和各位祖辈的交流分享探讨,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2017年10月28日,由宝贝来吧青少年未来学习力教育机构主办的“互育共学——隔代教育的智慧”主题讲座活动,在宝贝来吧学能中心-华清嘉园分校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活动恰逢九九重阳节,虽然天公不作美,阵阵秋风起,但依旧挡不住家长们渴望学习与交流的热情,加上本次讲座的分享嘉宾——菡清老师那颇具亲和力的气场,使得活动现场自始至终都充满着热情和温情,由外之至内地温暖着每一位参与者。在暖暖一家亲的氛围中,大家展开了关于隔代教育的讨论。

菡清老师作为社区隔代教育实践者,有着丰富的儿童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并且能够从现实出发、从问题出发、从内心出发,去引导家长们打开思绪。此次参与活动的家长大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大家首先提出了一些当下在看孩子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问题,比如“孩子不听我的话该怎么办”、“怎样才算是带好一个孩子呢”、“孩子现在报的课外班太多了,这样真的有用吗”,等等。

针对老人们提出的问题,菡清老师对于其内在的共性原因,以及背后所承载的关于隔代教育的理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提出了最好的教育是“亲子教育+隔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指出对孩子而言,最理想的陪伴应既有父母的陪伴,也有来自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陪伴。从根本上让大家对隔代教育的定位和价值有了准确和清晰的认识。

之后,菡清老师分析了 “老人带孩子”这个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现实状况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以及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质疑。结合了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关于孩子的吃饭、孩子的穿衣、给孩子买东西等等,提炼总结了几个关键性的结论,那就是认为老人“太溺爱孩子了”、“老人有时会护短”、“老人跟不上时代发展,力不从心”以及“老人带孩子有时缺乏耐心”。表象的结论如此,但背后的深思才是本次活动真正的价值所在。

针对这些归纳性的问题和误区,菡清老师指出,产生这些问题和质疑,其原因不只是来自于老人自身,也来自于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涉及的核心是关于有没有“一个好的家庭氛围构建”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女性角色(特别是孩子的妈妈)是建构积极家庭氛围、积极教育氛围的核心,孩子的父母与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必须有着清晰的定位才能做到相互协同,共同养育、培育好孩子。因此提出研究隔代教育,实质上就是主要探讨并实践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养(孩子)的问题,一个是如何教(孩子)的问题。
关于“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在隔代教育中的优势分析,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是本次讲座最为精彩、最有启发的部分。菡清老师通过三个童话故事让老人们认识到“摆在自身在隔代教育中的定位”的重要性,之后提出老人在隔代教育中,具有的典型优势。
1、能给予孩子身体上的安全,即能够给予孩子无条件、出于安全的爱,这符合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诉求,即获得安全感,这也是孩子未来心智与人格成长的最关键要素之一。
2、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如学会感恩、学会诚信、学会有勇气面对挫折等),从而给孩子心理层面赋能。
3、自身阅历丰富,一些老办法(如老的游戏、生活常识等)仍然是管用的,可以让孩子感兴趣,既能提升能力又能培育品质,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在优势分析基础上,菡清老师继续分享了该如何解决“被认为溺爱孩子”的问题,以及如何与孩子的父母有效协作的问题。以四句接地气、有深意的要诀让在场所有人再度深刻地理解了隔代教育的智慧凝结——
策略1:
与孩子父母明确教育孩子的边界 “ 他的家让他/管去吧” 其中的实用建议是在诸如培育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建议以孩子的父母为主,老人们不要过多介入,主动退出跟学习、认知相关的教育环节,以充分发挥孩子父母的优势。
策略2:
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一些挫折 “他不这么做会怎么样呢?” 这里菡清老师结合心理学上的“自然后果”定律,让大家明确了适度的体验、适度的“放手”的重要性和价值,提出在确保没有大的身体和心灵伤害的前提下,“让孩子‘撞一次南墙’又如何?让他/她撞一次墙,就知道回头了!”有时一味地劝说无效时,不妨放手让孩子去体验所谓的“最坏的结果”(比如孩子不写作业,最坏结果无非是受到批评等等),短期的放手有助于孩子的自我成长,孩子不可能在家人庇护中生活一辈子,要让孩子学会接受、容纳和承当“选择的结果”。
策略3:
做大胆的尝试,鼓励终身学习 “要不我也试试” 菡清老师指出老人们依旧可以通过学习来使自己与时俱进,从而跟孩子有更多沟通的机会和空间;并且鼓励老人们建立起自己的熟人圈子,敢于去尝试一下当下孩子喜欢的游戏或玩具(如益智类、思维训练类游戏);在具体的行动方面,菡清老师强烈建议老人们教孩子学方言,通过研究结果的分析说明了方言学习对于刺激孩子的语言中枢和语言技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策略4:
跟孩子交流、陪着孩子,多说多说 “我们做朋友吧” 菡清老师建议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来有侧重地与孩子建立积极的连接,特别提出早期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积极的陪伴,丰富的语言刺激环境有助于孩子的大脑开发;当孩子在6岁前多侧重形象思维、感知思维的体验;在7岁到9岁阶段,要逐渐侧重于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多用鼓励性、肯定性的话语,对某个具体的事情和行为进行表扬,让孩子能够获得自信,如“宝贝这个事情做得真好”或“你的这个行为做得很对”等等;另外,还要注重孩子内在动机的激发,让孩子逐步脱离只靠外部奖励才能做事情的模式,真正使孩子不断成长起来。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逐步地让孩子获得并感受到自尊,成为一个有尊严地生活和成长的健康之人。这一核心思想和教育的终极目标,与宝贝来吧发起人姜南舟老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达成了高度的一致,也获得了在座老人们的绝对认同。 本次讲座时长2小时,但所有人的一致感觉是——意犹未尽。在最后的总结中,菡清老师将分享的精华总结为:老人们有很多优势,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说一定是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的;面对质疑时要学会一些方法,善于处理好与孩子父母的关系,懂得退让、终止、进取和沟通;好的家庭氛围胜过一切(给予孩子安全感、爱和尊重)。

未来宝贝来吧还将继续以体验式学习的方式,让孩子、孩子的父母以及老人们三代一起,通过游戏体验的方式,来深度地感知和实践隔代教育,共同在意识层、行为层和感知层,一起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家庭”,让笑脸真心地在每一个人身上绽放,作为儿童素质教育、家庭社区教育、未来导向的学习力教育实践平台,宝贝来吧将一如既往地倾注我们的努力和真情,为中国家庭和谐和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